close
偏心與公平,自古以來一直是令人困惑、模糊難解的。理智上,清楚知道應該要公平,不應該有私心;情感上,卻又難以克制自然流露的偏愛。常見偏心之下,造成兄弟姊妹之間的爭吵失和,衍生一連串不可預期的遺憾,絕不會是父母或長輩等施予者的初衷。
公平如法碼,必有一個標準,作為我們省察校正內心的準則,而離開標準則為偏。偏心如天平,常發生在兩者或兩者以上相較之下的差異。有時卻是沒來由地打破傳統思維模式,我的東西,我要給誰就給誰,不需原因、沒有理由,這是我的權利,猶如聖經中,神說:「我要憐憫誰就憐憫誰,要恩待誰就恩待誰。」
對於公平的想法,一般第一反應是單純顧及物質上的平均擁有。常聽聞教會中有些年輕父母聊起小孩,姊姊買新衣服,弟弟妹妹也都要有;玩具要嘛,就每人都有,甚至是要完全一樣的玩具才公平;兄姊學幾樣才藝,弟妹也不能少。接著還有補習,出國遊學旅行,以此類推,這樣真的公平嗎?這種觀念影響年輕夫妻以為養孩子的開銷,是乘以倍數計算,覺得養不起而躊躇不敢多生。
而現代的孩子連玩具也不吸引他們了,孩子最愛iPad。兩個學齡前孩子有一台iPad輪流玩,常計較時間爭吵擺不平,父母索性再買一台,一人一台還是擺不平,因為一台較新,遊戲較多。有一回兒童禱告會,傳道人勉勵孩童求聖靈才能進天國,孩子問天國裡有沒有iPad,如果沒有,那他不想去了!身為教員的家長動腦筋想,既然天堂可用黃金街碧玉城形容,那就以孩子可理解的好得無比的地方,告訴他是有很多很多的iPad。這,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呢?
如果公平的想法僅侷限物資齊頭的均等,顯而易見的偏差勢必接踵而至。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得小心翼翼面對日復一日孩子時時在天平上對愛的量度。若以為物資給予代表愛的多寡,很容易產生不公平的抱怨,手足之間落入繁複、微不足道的小計較和監視中。即使是在家沒有比較對象的獨生子女,也得面對學校同學相處,覺得老師對待標準不同,處理事情偏向信任成績好的同學,而心生不滿等怨懟。
可想而知,這樣的孩子長大成人之後,誤以表面的公平為原則,批判社會資源分配不公、夫妻之間斤斤計較家務分配與帶孩子的責任。當父母年紀漸漸增加,照護和關懷的責任需要由子女分擔時,明裡要求父母理應公正平分家產,甚或以此作為照護年邁老病父母平均分攤時間與費用的依據,暗裡仍懷疑父母猜忌手足,常聽到理直氣壯振振有詞的說道:「大哥拿的多理當擔負照顧責任,小弟我分的比較少,憑什麼要求也要均攤一份。」抑或上一輩為人媳婦的,怨嘆侍奉長輩公婆辛苦一輩子,到頭來竟是與眾兄弟姊妹均分,也沒多得些什麼,真是不值!
真的不值嗎?侍奉父母難道是為了有價目的?不是為感念父母之恩,盡為人子女的本分嗎?不禁思索,在世敬神愛人,遵守神的命令,做主工奉獻服事神,難道是為了得天上的賞賜,積財寶在天?不過只是盡人應盡的本分,為了感謝神的愛。若是論所做的工計賞賜的不同,而將來天上住處真有大小之別,那計較眼紅的心,喜樂何來?倘若是不論所做的工多少,將來在天上都是一樣的,以人性的邏輯思維,是否會心懷不平?
真正的公平應在家庭資源共享的觀念下考量個人的狀況和需要,進而教導孩子彼此照顧,培養親密的手足之情,而不是你有我也有。
家中孩子小的時候,就不時接收到從教會弟兄姊妹孩子的衣物與玩具,與孩子們一起整理時總是喜孜孜地拆開充滿愛心味道的禮物。這件小外套剛好適合哥哥騎車時穿;這件某某姊姊的蕾絲洋裝終於輪到我們家姊姊了;姊姊開心地領去掛進衣櫥,一會兒拿出幾件衣服給妹妹說,這些我很喜歡但是有點太緊輪到你了。妹妹總在家中衣服換季整理時可收到兄姊小心維護的衣物,然後她也同時整理了幾袋衣物和玩具,跟它們說再見,因為我長大了,這一袋是要送給教會某某弟弟,那一箱是要送去教會的跳蚤市場。
生活中總是感受到神為我們的需要有著豐富足夠的預備,想到神的家裡,教會這個大家庭,使徒時代的凡物共用,應該就是這種彼此相顧的心,在能力所及資源樂意分享與共享。
每個孩子的特質性情都不同,需要也不同,但一致的是,時時都需要不斷地一再確認他所深愛的父母──「你愛我嗎?」
父母主要照護者對嬰幼兒時期的孩子,眼睛的凝視親密的肢體接觸,是愛的表示;疲憊或心情低落或分離時需要抱抱「惜惜」,是愛的安撫;晚禱後睡前的擁抱親吻額頭、臉頰,是愛的保證,孩子擁有滿足的安全感可以安心入睡。
這些從小重視不可缺少的日日互動習慣一直到快脫離青少年時期的今天仍延續進行著。有一回正叛逆的大女兒負氣不願抱抱便逕自出門上學去,她回家後分享著,到校後充滿著後悔的情緒,擔心地哭了,因為她沒有好好地跟媽媽說再見,害怕再也沒機會。上陣子兒子身受皮膚過敏的磨難,全身皮膚紅腫、皮屑如雪花,潰爛滲出體液發出惡臭,奇癢無法入眠,每天敷鹽水刺痛難忍向神哀號,妹妹不捨,也進房一起為哥哥禱告。就寢前,二十歲的兒子靠近,怯怯地小聲問道:「媽媽,您還敢抱我嗎?」聽在耳中,沁入心底的吶喊是:媽媽你還愛我嗎?毫不遲疑堅定地將高半個頭的兒子擁入懷中,加上肯定的微笑。
隨著孩子漸長,性別、特質。個別的差異逐漸明顯,階段性的需求也隨著環境情況有變數。
有一次聽到一個大女孩很生氣的抱怨:「最討厭我爸媽又拿錢來敷衍我,我跟他們說我需要的是全家人在一起的時光(Family
Time),一起去公園野餐走走,逛逛街,甚至看電視都好。但他們總是很忙、沒有空,給我他們最愛的錢,然後說他們很愛我。」很明顯地,父母以自己的方法給予物質來表達對孩子的愛,孩子所需要的愛是與家人共處的精心時刻沒有獲得滿足,所以沒接收到愛的訊息,但也不能因此否定愛的存在。當瞭解之後,人總是會努力希望付出的是對方需要的。
兒子放在心中最深刻的記憶是,小時候爺爺耐心教他下棋、爸爸帶著他打球運動、一起做事的踏實,偶爾在努力之後一句中肯的言詞讚美,都能讓他更有自信,肯定自己可以做的更好。
與孩子們共讀著聖經中手足之間的歷史事件,思考著:
該隱和亞伯,公義的神難道會不公平?然,事出必有因。
以掃和雅各,父與母各以自己方法偏愛孩子,造成兄弟仇殺逃亡、親子分離。
約瑟的十個兄長,因父親雅各過分偏心、彩衣鋒芒刺眼,引發嫉妒、憤恨,而將約瑟賣掉。
摩西、亞倫和米利暗,三兄姊弟皆是在神面前忠心的人,因領導權的爭議,不滿神為何單與摩西說話。
身為父母,要如何以智慧來教導孩子公平的涵義,了解、給予孩子真正的需要,並以真理為標準,努力不偏心。身為子女,要如何以寬廣的心面對父母長輩的偏頗對待;選擇饒恕,才能使父母不再受責難要脅,也才能使被怨恨不平所轄制的自己得到真正的釋放。身為手足,要如何以彼此相顧的心來面對父母長輩處理公平的難處,看見對方的需要,適時給予幫補。
雖然有時不免偏愛,但請以真理公平對待。
參考資料
1.洪蘭與蔡穎卿著,《從收穫問耕耘,腳踏實地談教育》,天下文化出版,2014年10月。
2.巧門.蓋瑞(GaryChapman)著,《愛之語》,中國主日學協會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