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作聖工的基督門徒 撰文/郭志忠 期數:398 2010.11


聖工──這個在華人教會中習用的詞彙,在《中文和合本聖經》中卻找不到,在英文中也沒有對應詞彙。所以,「聖工」一詞可以說是華人基督徒所特有,也因此容易衍生專有的概念。揣測其來源,應該只是在「工」這個名詞之前,給予一個「聖」的形容詞,用以和一般的工作做區別。

又因為這是宗教術語,所以這個所謂的「聖」之「工」,主要就是用以專指與神有關的「神聖之工」。為了討論方便,在此就將「聖工」這個詞彙所區別的「神聖之工」以外的工作,姑且稱為「俗工」,因為「神聖」(sacred)的對立概念就是「世俗」(secular)。

回到一般人的概念,在教會裡面只要提到「聖工」,大概都是指為了神或教會所作的工。例如,對外的宣道、對內的牧養,或是教會運作相關的庶務、財務等工作。如之前所提到,這樣的用語是為了區別不同工作的方便;也就是將這種與神或教會有關的工作──聖工,跟其他的工作──俗工,予以區隔開來。

做為溝通方便的語言詞彙,這樣的區隔定義其實無可厚非;但若是根據這樣的詞彙定義,衍生出相關的教訓或教導,就有可能過於淺薄而欠缺深刻的反省,甚至造成偏差。例如只有聖工是神聖的,俗工就不是;又如聖工高於俗工;又或是聖工應該優先於俗工等。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想法,也是本文主要想探討的。

間接聖工與直接聖工



若說聖工是為了神所作的工,那就要先釐清究竟神要人作什麼工?

以色列人十二個支派中,只有一個利未支派是被選出來從事宗教事務的工作。在利未支派之中,只有一個家族──亞倫的後裔,是擔任祭司的工作。雖然以色列民是神的選民,但從現實觀點來看,不可能每一個以色列人都只從事拜神相關的工作,更不可能每個人都當祭司,否則獻給神的牛羊要誰去牧養?大祭司的膏油要誰去榨取?

說得更世俗一點的需要,神所賜的嗎哪在以色列民進入迦南地時已經停止,則每個人日用的飲食要從哪裡來?所以其他十一個支派的以色列人必須士農工商各服其職,並且將收入所得的十分之一奉獻給神,實質上就是提供給利未人(包括祭司),做為宗教用途與日常所需。

所以十一個支派的以色列民其實是間接從事聖工,而其功效與重要性跟直接作聖工並沒有差別。每當百姓的信仰墮落,就沒有按照律法奉獻十分之一,這時利未人就失去生活的供養,必須自謀生計,以致於教導百姓與會幕拜神的工作也跟著荒廢。因此,猶大王希西家所展開的以色列王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信仰復興運動中,有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求百姓恢復什一捐:

又吩咐住耶路撒冷的百姓將祭司、利未人所應得的分給他們,使他們專心遵守耶和華的律法。諭旨一出,以色列人就把初熟的五榖、新酒、油、蜜,和田地的出產多多送來,又把各物的十分之一送來的極多。住猶大各城的以色列人和猶大人也將牛羊的十分之一,並分別為聖歸耶和華──他們神之物,就是十分取一之物,盡都送來,積成堆壘;從三月積起,到七月才完(代下三十一4-7)。

由此可見,一件聖工的完成,其背後是包含了許多的俗工,例如:耕種田地、牧牛養羊、榨油釀酒等。既然如此這些俗工豈能說不是神聖之工呢?

更進一步來說,以色列人出生在哪個支派,他的工作區分就被神所定了。假如沒有生在利未支派,就不能從事會幕工作;假如不是亞倫的子孫,就無法擔任祭司的工作。所以這都是神所命定,要祂的選民各安其職、各盡其分。既然這是神安排要各人去作的工作,這樣豈不都是為神來作的工,豈不都是聖工嗎?所以,只要是神所安排,期望我們去作的工,都是聖工。

人一生都在作「工」



工作佔人一生最主要的部分,除了睡覺、飲食與休閒娛樂之外,幾乎都可看成是工作。極端一點從物理學來說,所謂的「工」(Work)是只要有出力移動就是作工。1因此,可以說人一生的動作存留都是在作工。

俗語說:「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誠然,當人在睡覺休息時,其實是人體內部不斷進行著細胞修補、代謝成長的工作。現代腦神經科學的研究也發現,睡眠中作夢,其實與人類的學習有密切關係。人醒著時候所閱讀的資訊,必須在睡眠中進行「資料整理建檔」的工作,才能獲得長遠的學習效果。而人的學習與工作是分不開的,基本上學習就是為了未來的工作作準備。所以睡覺、飲食是為了工作而進行肉體上的休息與準備;而休閒娛樂則可說是一種精神上的休息與準備。

小孩子從遊戲中可以學習許多工作上所需的技能。休閒娛樂帶給人精神上的放鬆,也是為了下次上緊發條面對挑戰前的準備。有一個關於使徒約翰的故事說道,有一天他和一頭養馴了的鷓鴣遊戲,一個嚴肅而狹隘的弟兄責備他浪費時間,約翰回答說:「常常拉緊的弓很快就不能把箭直射。」2

人作工的動機為何?



既然人一輩子都可說在作工,但究竟所為何來?若單從生物的角度出發,作工可說是為了生存和繁衍,也就是為了自己活下去,也為了照顧自己的家族成員可以活下去而作所有的工。

若從社會的角度出發,則人類還有在社會中尋求力爭上游的動機,以掌握權力、分配利益與獲得尊敬。因此人類還可能為了追求名利權位而作工。這一點在有社會組織的靈長類動物中也可以觀察得到,例如黑猩猩社會中,年輕的黑猩猩會試圖挑戰當權的黑猩猩。

但是做為萬物之靈的人類還有一項超越萬物的傾向,就是會有所謂「成就感」或「自我實現」的動機。人類會為了一種抽象的成就感來工作,這是能夠進行抽象思考的人類所獨有的特質。只是成就感太過抽象無形,因此常常會以其他具體形式來體現,也就是以作工的成果來做為成就的象徵。

故此,無論是前述為了生存需求或社會關係的追求,最後都可能變成只是成就感的追求。例如本來有衣有食就可生存,但是要追求生活的更好、更富裕,累積更多貲財以顯成就非凡。所以人們在社會上打拚,不斷競逐更高的名利權位,其背後也隱含以此做為個人成就光榮的象徵。

關於人類行為的動機,在心理學有許多理論。例如美國猶太裔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Maslow)提出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Need-hierarchytheory),是研究組織激勵(motivation)時應用最廣泛的理論。3幾乎所有的工作組織都會運用這些人性的動機來給予工作的誘因。表一列舉了一些因應人性需求的常見激勵措施,也就是職場上的胡蘿蔔驅動驢子往前進的動機。

表一:馬斯洛需求層次與對應之激勵措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nie91 的頭像
    Annie91

    羚@小小天地

    Annie9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